欢迎访问甘肃省法学会官方网站
首页 / 法学研究 / 正文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藏区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及法制保障研究
访问量:2697 发布时间:2015-07-24 00:11:00

吕志祥、李琳

摘要:城镇化和市场化关系紧密,市场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推动更高层次的市场化。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雪域藏区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开始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大的农牧区还是典型的传统社会、乡土社会,他们与城市和市场经济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人民还生活在传统之中。那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加快我国藏区的市场经济建设,以实现藏区的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对我国藏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法制保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城镇化;藏区市场经济;发展路径;法治保障

一、我国藏区市场经济的现状分析

1.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资源主要是指“用来生产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东西或劳务” ,它不仅包括天然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等。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以市场为中心,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都以市场为导向;社会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市场决定它们的配置流向,并依靠市场供求力量形成均衡价格;价值规律及其实行机制(即市场机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

市场经济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在市场经济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既是明确的产权主体,又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和责任主体,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竞争性。市场主体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互相之间进行经常性的竞争是必然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形成经常的动力和无情的压力,优胜劣汰是必然结果。(3)营利性。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营利,为了将其所获利润分配于其投资者,资源的配置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投资决策受利益左右。(4)开放性。市场经济具有较强大的扩张力,它可以突破部门和区域的界限,向更广阔的部门延伸,从而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为一体,并有一系列完备配套的市场法规和规则,使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能自由地对接与交流。(5)受干预性。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和后发性之特点,市场经济仅靠自身的运转,难以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难以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难以防止两极分化现象,难以应付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重大问题。所以,现代市场经济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往往需要国家干预。

2.我国藏区市场经济的现状分析

同全国各地一样,雪域藏区也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特别是城市和旅游景区。譬如,与时倶进的拉萨早已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它已不是过去的拉萨。九寨沟和贡嘎山周围很多地方是原始的,然而很多地方又在走着现代之路,游人会感受到市场经济已经开始融入这里的每一个角落。藏族同胞在千方百计的挣钱,在很多荒山野岭之处,卖小吃、水果,给汽车加水的藏胞很多;有的村庄在黄金周期间几乎家家闭门闭户——全家出动赚钱而去,村里空无一人。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广大的农牧区还是典型的传统社会、乡土社会。相对于被“输血”的城里人,还有超过西藏人口80%的农牧民散布于120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但他们不像城镇及其周边的“老百姓”那样,对外来的货品和物价那么敏感。因为他们与城市和市场经济,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即使在毗邻拉萨的堆龙县德庆乡,乡民们仍是以生产青稞为主。33岁的山南地区援藏的隆子县副县长卢岳说,他看到的县城,和他小时候呆的内地农村一样。但最大的不同是,西藏的农牧民没有太多要求。“如果说内地的农民是小富即安,西藏的农牧民就是不富也安。”中国藏学中心的罗绒占堆则分析说,在多数农牧区,很大部分消费品是通过以物易物和劳动交换实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东西才用货币交换。因此他们对市场和物价的变化并不是那么敏感。山南地区桑日县克松村(一个松赞干布王宫脚下的村庄)紧邻着山南通往拉萨的公路,这里还延续着一些古老的生活风俗,比如以物易物。以前是和牧民们换青稞、肉类,现在内地的货郎是西藏村庄里百货用品的主要供应者。查珍说,克松村的市价是:3斤小麦可以换一袋2斤重的洗衣粉。比较受村里人欢迎的汉货还有粉条、饮料、大前门和红旗渠的烟。远离青藏铁路的牧民们,对于即将发生的变化可能更为懵懂。在西藏腹地,牧民卖了牦牛赚得大把钞票,却不知道该如何花掉。 再譬如墨脱,墨脱在藏族人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墨脱是寂静的,这里没有喧闹、没有霓虹灯,少有舞厅;更没有像样的酒吧和咖啡厅,一切都给人淳朴到回归自然的感觉,墨脱与市场经济基本没有关系。不仅西藏的农牧区还未走到市场经济的边缘,其他藏区同样如此。青海境内的寺院依旧香火旺盛,仍是藏民们传统精神生活的中心,藏族牧民并不清楚铁路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人民还生活在传统之中。2005年,青海省GDP总量为543.20亿元,在全国各省区中仅仅高于西藏。

另外,即使是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也并非是按市场规律运行的结果。近年来,西藏以平均12%以上的增幅,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区之一。但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城乡差距最大的地区。根据官方数字,自1985年以来,西藏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1980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差2.5倍,到2000年已达5倍以上。而这一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为2.6倍。2000年此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为6908元,居全国第六;而农牧民人均收入1300多元,居倒数第二。研究者们把城乡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归因于中央的财政支援的政策失衡,而这些钱的去向相当程度决定着财富在西藏的分配。截至2000年底,在全区不到24万人的城市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的就业者将近占70%,而在1998年,国家为负担西藏的16万国家职工的工资支出即超过20亿元,超过该区财政总支出一半以上。享有高原补贴及其他福利的西藏的国有单位职工,刺激了城镇消费市场的繁荣。因此西藏几大城镇,均是偏重消费型而非生产型城市。而且问题还在于,这些钱的相当一部分,并不能留在当地。即使在本地的花费,由于消费品多数产自区外,实际也被转移到外地,并没有对地方经济做出相应的贡献。 西藏第一、二、三产业的“321”结构是一个貌似发达地区的结构,但实则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西藏第三产业的发达并不是建基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上的,而是受益于城镇的超前繁荣,并且公务员消费贡献最大。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藏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竞争中缺少优势。藏族的价值观是在生活中追求快乐,人活着不是为了干活,干活是为了活着;只要能活着、快活,就不去追求效率;对于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藏民一定处于劣势。大昭寺所在地八廓街是西藏的地标之一,这里是西藏主要的商业文化中心,也是体现西藏市场经济的地方。但现在的八廓街,回族人占了大部分的店面,一些小摊还有些藏民,最主要的店面被回族人和汉族人占了。八廓街居住的很多藏人将房子租给回族或汉人去经营,拿到租金后,这些藏人会到较偏远的价钱便宜的地方居住,剩下的钱吃喝玩乐打麻将。拉萨现在绝大多数的手工业都被汉人或回族所取代。譬如做藏族服装的藏族裁缝,只按传统样子做,没有太多的专业,不讲究效率,交货时间长。汉人就不一样了,汉人研究样式,带一些垫肩、收腰,这样做出来的款式就很有吸引力,比原来的传统藏装好看,价钱便宜,服务态度又好,所以现在藏人做服装都找汉人裁缝。

二、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藏区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径

已如前文所言,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竞争性、营利性、开放性等特点。但是,我国藏区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营利性、开放性等特点都不显著。结合藏区自身特点,我们认为,发展藏区市场经济的关键有三条:即转变观念、发展特色产业及健全的法制保障。

1.转变观念

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藏传佛教从哲学人生观的角度,“提出了人生本为痛苦,人生本质是空的命题,并把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说成是支配人生的根本法则。在这种脱离现实的观念的维系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藏族地区出现了重来世而淡现世、重宗教而轻政治、重农牧而轻工商的思潮。这种思潮的出现,实际上阻碍了藏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生产的提高,使藏民族的人生哲学充满了神秘的幻想。” 这种心态加上高原险峻多变且恶劣的地理生存环境给人心理上的威慑压力,教育科技的滞后发展等给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精神上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自我陶醉,盲目自大,听天由命,安于贫贱,追求平稳,追求田园浪漫情调,自得其乐;在经济生活领域,则靠天养畜,生产热情不高,钻劲不大,不去主动研究自然规律和全面系统地总结生产经验,不去研究生产难关和创造新的生产方法和生产工具。结果,生产水平、生产工具仍远远落后于整个世界先进之列。藏族传统文化中也积淀有大量的宿命论。反映在藏族人的生命观、宇宙观上,表现为灵魂转世至上,乞求来世幸福成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把今世仅仅作为中转站。行为上有意游离现实,回避现实,不重视现实,对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对社会问题,经济生活,民族前途均抱有浑浑噩噩、麻木不仁的态度,把自己局囿在半是虚幻,半是现实,半是清醒,半是麻木的心态中,模糊了人生价值,模糊了社会进步的坐标,把“自为”的人降格为“自然”的人,钝去了奋进的锋芒,影响了民族整体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更影响了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显然,要发展藏区市场经济,关键在藏民族观念的转变,“我们必须教育农牧民群众,抓紧当前党和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全面扶持民族地区的有利契机,提高全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摆正民族与宗教之间的主次轻重位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摆脱一切都‘听天由命’的旧思想、旧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努力使藏民族挤入祖国先进民族之行列。” 藏民族观念的转变不仅包括农牧民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政府观念的转变和企业观念的转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培育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引导农牧民增强商品意识,提高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等都是转变观念的应有之义。在藏民族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弘扬、重建藏族道德等都非常重要(后文详述);同时,建立开放性的藏区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藏民族观念的转变、藏区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藏区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有无一支本民族出身的、长期扎根雪域、热爱本民族、并掌握了一定现代科技知识的知识分子队伍。要建立这样一支队伍,教育体系就不能单纯以传统文化为重,也不能囿于藏语文单一文种,而应以社会需要为重,要厚功底,宽口径,强能力。藏区教育体系,要文理有所侧重,文理相互渗透,既有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更有大量的、掌握了先进科学知识的、适应和推进藏区现代化进程的本民族科技大军。

藏民族追求的是快乐轻松

长期研究藏族文化的作家王力雄有一个藏族朋友,很有民族意识。他家里盖房子时,指定要用藏族的施工人员。但他在村里雇的一些藏族人干活不起劲,喝酒睡觉,打来的石头都是一摔就破的,因为这样的石头容易打。而他的邻居盖房子时找的汉族施工队,这个施工队完全按规则办事,速度又快。王力雄指出,这表面上显得藏民族进取精神不够,其实这和文化有关系,藏民族追求的是快乐轻松,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工作的奴隶,这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但是,市场经济是以效率和利润为基本出发点的;一旦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了效率、没有了利润,就要被淘汰。

2.发展特色产业

必须指出的是,雪域藏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不仅同内地各省的情况有很大差异,而且同内蒙、新疆等民族自治区相比也有许多的不同。这里高寒缺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基本上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历史上遗留下的痕迹仍然很深;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感情和风俗习惯;基本上全民信仰喇嘛教,宗教在群众中有长期的深刻的影响(《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纪要》)。所以,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从藏区的上述特点出发,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藏区人口密度过疏,提供不了足够的劳动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藏区资源分散,无法建成某一资源集中的体系性的工矿企业;藏区市场规模不大(短期内无法出现大的规模),交通线长,物价成本高,投资环境不理想,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较难吸引到大笔资金。所以,我们认为,藏区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借助于一些特色产业。

(1)要大力发展与农、林、牧等产业紧密相联的加工业。选择一些既有广泛坚实的资源基础,又有群众传统技术基础,还能大面积吸纳外来科技手段的产业,譬如乳制品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快速发展。众所周知,畜牧业是西藏传统的特色支柱产业,乳制品产业的发展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桑桑的酥油、江孜的奶渣、拉萨的牛奶等是西藏乳制品中的名优产品,也是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的奶制品。由于历史等原因,多年来,这些传统的乳制品生产总是规模小、产量低,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不够,严重影响了西藏乳制品产业做大做强。面对激烈的竞争,西藏乳制品产业正在调整战略、迎头赶上。西藏江孜县为了做活奶渣、酥油产业,坚决破除了传统的“一户一头牛”的旧观念,县农牧局加大对群众的补贴力度,加强引导,鼓励群众发展奶牛养殖业,到2003年年底,仅江孜镇东郊村的奶牛总数就发展到1000头,户均拥有3头以上奶牛,奶牛收入已经成为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人均收入达到2833.8元,比上年增长385.46元,增长了15.14%,奶牛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十分突出;集体收入达到2.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1%。2004年,为扶持、壮大东郊村的奶牛生产,日喀则地区农牧局投入20万元,为东郊村引进150头改良奶牛,促进小群体形成大规模;自治区农发办投入10万元,对全村的50个奶牛重点户的棚圈进行改造,开展农业产业化、生产工业化经营示范;上海第三批援藏干部投入22万元,为42户奶牛重点户和5户贫困户引进55头改良奶牛。 但是,西藏的乳制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的优势,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产品的推销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在很多时候影响着正在扩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占有率。与内蒙古的蒙牛、伊利等乳制品企业相比,广大藏区的乳制品产业还亟待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的发展之路

西藏高原之宝牦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200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认定的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西藏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目前全区最大、最具现代化水平的乳品加工企业,近年来,公司依托青藏高原珍贵的牦牛资源,奉行“发展牦牛产业、造福西藏人民”的经营宗旨,确立了“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销售国际化”的发展模式,采用了“公司+牧户”的运作方式,致力于乳制品的综合开发。通过资本运作,已经形成了“现代基地+高附加值深加工+高效营销网络”的绿色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了西藏、若尔盖两大牦牛资源基地,建成了西藏、若尔盖、成都三大生产基地和乳品生产线,具有年处理鲜奶及酸奶20000吨的生产能力。为了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又投入巨资引进了瑞典利乐公司乳品生产线和国内最先进的八联杯酸奶生产线,每天处理鲜奶能力30多吨。生产“高原之宝”牌牦牛保鲜奶、酸奶、袋装奶等10几个品种,产品已经进入到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等各大超市和商店,在市场上获得了较好的声誉。目前,“高原之宝”系列奶制品已在全区奶制品销售市场上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

(2)要发展药材业及保健滋补药业。藏区丰富而独有的药材及野生滋补保健动植物资源都是见效快、投入少、开掘方便、经济效益高的加工产业。特别是藏医藏药,历史悠久,用药独特,诊断方式特别,疗效显著,享誉中外,是“民族之宝”。在中国新近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藏医药作为民族医药的一个重要门类入选。对这种已经在雪域高原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藏民族文化瑰宝而言,无疑是莫大的鼓舞。但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藏医药如何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正引起藏族智者的思考。藏医药要发展,就要走市场化的道路,这要求藏医药本身要改革,林芝奇正藏药厂厂长才让扎西也认为,藏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病、脑溢血后遗症、偏瘫等疾病时,有独特作用,但藏医药大丸剂的成药不符合其他民族的服药习惯,不符合市场化的要求,制约了藏医药发展。“要做现代藏医药,首先藏医药自身要改变,最直接的是要改变剂型”,扎西表示,藏医药的市场是全世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习惯服用胶囊、颗粒等剂型,藏医药大丸剂的传统需要改变。 我们期盼着藏医药春天的早日到来。

(3)要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属于文化开发的“无烟工业”。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别是魅力无穷的人文景观,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它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价值已经引起世界的注目,势必成为全球旅游景观热点之一。如果相关条件能上去,并能围绕旅游举办各种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其势头必然有增无减。藏区的旅游线可以发展成一个大圈子,即从安多藏区的景观到前后藏的景观,融寺院景点、历史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一体。也可分为区域性景观、特色性景观、季节性景观、风光性景观、民俗性景观等等。它是一年四季都不会枯竭的资源,也是投入很低,成本低廉,资源广泛,见效很快的行业。西藏拉萨地区、萨迦地区、山南地区,青海省的塔尔寺、果洛、青海湖,甘肃拉卜楞地区旅游业给地方经济带来的活力都足以证明旅游业在青藏高原的旺盛生命力。旅游业还促进了餐饮业、商业等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民族手工业的繁荣,加快了城镇的建设步伐。从西藏来说,1980年海外旅游者只有1059人,到1987年猛增至43500人,当年旅游收入总额为3313.5万元,1992年则达到9256万元。 2005年,西藏旅游接待人数达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9.3亿元 。我们相信,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雪域藏区旅游业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三、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藏区市场经济的法制保障

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制度保障就是健全的法制。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就在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作用,但发挥市场经济固有规律的作用和维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法则,需要法制上的保障。如果不从法律上确认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如果缺乏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制保障,市场行为就会失当,市场信息就会失真,公平竞争就会失序。如果缺乏对不正当市场行为进行惩罚的法制体系,守信者利益得不到保护,违法行为得不到惩治,市场经济就不能建立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社会中法制的重要性。推进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要反映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坚持平等、自由、正义、效率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价值追求。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质是密切联系的。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既有“市场失灵”,又有“政府失灵”,所以,要对市场和政府都要进行干预,而最好的干预就是法制的干预特别是经济法的干预。市场经济之法制,既规制企业,也规制政府。换言之,经济法不仅要规制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且更要规制政府代表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行为。在健全的法制环境下,就是要把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每一个行政机关、行政行为都纳入法治化轨道。在该目标取得后,经济行政行为将完成以下转变:由恣意行政转为法治行政,由专横行政转为民主行政,由低效行政转为高效行政。

雪域藏区受传统的影响很深,部落社会、活佛至上的传统观念至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在现实中反映为笃信活佛裁决,冷落政府行为;崇尚头人血统,以传统的方式处理原部落中的民事、刑事纠纷以及与邻近村落的关系,漠视法律法规,与现代法制社会相抵触,从而阻滞了现代化进程中有效的行政管理机能。同时,藏区管理队伍的过于庞大,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管理方式的简单机械,同样阻滞了藏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党政机关人浮于事带来的不仅是公文旅行,敷衍塞责,管理琐屑死板,而且使人才大量浪费。它不仅很难促进藏区现代化的实现,相反还束手束脚,设卡拦道,增加障碍,影响了农牧民和商人的积极性,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新的消极因素。 所以,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是藏区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紧迫任务。事实上,近几年藏区各地也颁布了一些规范性文件,而且在规范、发展市场经济方面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譬如,2005年,青海省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2006年,甘南州政府颁布了《甘南州2006~2007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划纲要》;2005年,西藏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制定了《自治区工商局关于进一步改善发展软环境的补充规定》、《自治区工商局关于促进发展奖励办法》等规章,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坚持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这些法规、规章的颁布对藏区市场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我们发现,各地藏区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制还很不健全。藏族各自治地方应该充分利用自治立法、单行立法的便利,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习惯法资源 ,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使企业的权利和自由有法保障,使政府的行为有法可依,使公平的贸易环境得以生成,那么,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也必将成为现实,我国藏区的城镇化进程也会相应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