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敦煌市法学会立足“丝路文化重镇、国际旅游名城”定位,全面落实省、市法学会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以法治为笔、以服务为墨,在护航文旅融合、赋能特色产业、深化基层治理中书写着特色鲜明的法治答卷。
一、聚焦政治引领,筑牢规范化建设“压舱石”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把牢思想定盘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落实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精神,依托“定期例会+专题研讨”机制,精准传达上级精神、深度解读政策,确保法治工作方向不偏、重心不移。二是贯穿党的领导,激活发展动力源。依托“法治宣讲进基层”“典型案例共研讨”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政治定力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能。三是织密基层网络,延伸服务全覆盖。高标准打造“刘英杰”“潘虹”2个市级个人工作室,建成9个镇级特色工作室,实现乡镇、社区法律服务站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健全制度、配强专业力量,构建起“上下联动、就近服务”的法学服务体系。
二、聚焦服务大局,打造法治化发展“助推器”
一是护航“一带一路”,搭建合作强引擎。联合甘肃政法大学成功举办第七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治合作高端学术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布高质量研究成果,搭建常态化交流法制机制。同时,组织专家参与“优劣质案件”评审,为执法监督注入法治动能。二是助力基层治理,当好决策智囊团。推动法学法律专家参与“四个重大”工作,围绕“鸣沙山·月牙泉万人星空演唱活动、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重大节会,开展实地调研与风险研判,提出对策建议20余条,有力保障各类重大节会顺利举办。三是赋能依法决策,筑牢风险防火墙。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优势,组织法学法律专家8次列席政府常务会重大决策论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处置、重大疑难纠纷调处等出具法律意见书8份、针对性建议25条,牵头召开行政执法疑难案件联席会议,系统分析复议诉讼案件和涉法舆情,为政府决策和执法行为筑牢法治防线。
三、聚焦法治为民,搭建便民化服务“连心桥”
一是开展精准普法,讲好敦煌法治故事。举办“丝路法韵·千年回响”敦煌法治故事主题宣讲大赛,以敦煌文化为载体,传播法治理念。组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11所中小学开展“法治护航青春”系列活动,覆盖师生1200余人次;常态化推进“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通过模拟法庭、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预防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质效。二是建立订单服务,精准对接需求。推出“群众点单—中心派单—站点接单—专家回单—群众评单”全流程服务机制,依托线上平台、站点窗口和入户走访多渠道收集群众法律需求,精准匹配专业力量。打造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线上+线下”全天候服务模式,针对宅基地审批、婚姻财产分割等高频诉求,现场解答率超90%,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三是创新调解模式,守护文旅金字招牌。围绕“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整合建成“十中心合一”市级综治中心,创新设立文旅调解服务中心,构建“法学法律专家+文旅调解服务中心+文旅法庭”三方联动机制,推动法学力量全面参与旅游纠纷调解、景区普法宣传和涉旅案件研判。截至目前,累计调处相关纠纷1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为文旅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四、聚焦队伍建设,锻造专业化法治“生力军”
一是建强专家队伍,夯实人才蓄水池。敦煌市法学会现有会员129名、法律法学专家21名;通过不断优化会员发展与管理机制,2025年新增11名行业骨干会员并规范录入系统,实现会员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按专业领域遴选骨干专家,组建“敦煌市法学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为法治实践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建立长效机制,搭建成长快车道。构建“培养+激励”双链驱动机制,推行“课题研究+实践锻炼”培养模式,组织法学专家参与重大课题攻关,搭建法律人才成长平台,常态化开展基层站点工作人员培训,参训人员累计超过300人次,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与业务素养。三是强化能力提升,营造干事好氛围。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干”,组织开展“与法同行·我在行动”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技能竞赛,通过案例解析、模拟调解等形式提升实战能力。联合承办甘肃省“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敦煌专场,邀请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覆盖3.6万人次,提升社会法治素养,积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