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甘肃省法学会官方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41期刊登:甘肃——红色法治文化穿越时空 照亮基层行之路
访问量:153 发布时间:2024-11-15 19:03:05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地 视觉中国供图

甘肃,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两点一存”(即落脚点、出发点、硕果仅存)的重要作用。这里,产生了著名的“十大政策”法律体系,诞生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孕育了“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和独具特色的红色法治文化,承载着我们党革命时期法治建设的丰富成果和历史经验,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具有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甘肃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杨学鹏表示:“甘肃充分发挥红色法治文化大省的资源禀赋,丰富和拓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把传承弘扬红色法治文化融入法学研究、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法治宣传、人才培养等工作中推动落实。”今年以来,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中,举办各类法治活动6788场次,发放各类普法宣传资料190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达737万余人次。

红色法治文化与基层行相互融合 迸发出生机活力

“同学们,这张投豆选举图片展示了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当年一首歌谣在群众中广为传唱:‘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到好人碗里头。’豆选法的诞生主要是当时百姓文化水平有限,大多不识字难以写选票,于是诞生了这种民主选举方式。村民们每人攥着一颗黄豆,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这种选举方式简单易行,既可以减少选举成本,又可以充分地体现民意。豆选法连同烙票、划杠等淳朴的投票方式,演绎着生动的草根民主。”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讲解员详细地对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介绍。

2022年12月,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被全国普法办公室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基地深化苏维埃政府法治建设实践地研究,大力挖掘苏维埃政府“十大政策”“豆选法”“三三制”等民主法治实践,宣传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治建设成就;深化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地研究,大力挖掘“深入群众、注重调解、就地办案”的精髓,大力挖掘边区“审判三级改为二级审判制”司法实践;深化刘巧儿原型出生地研究,大力挖掘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宪法精神,宣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实践价值。开展专题展览、团体观摩、法治实践等活动百余场次,平均每月对约15万名干部群众开展普法活动。

甘肃现有红色场馆73个、红色教育示范基地78个、红色旅游景区15个,把红色法治文化资源转化为全民普法的“活教材”,迸发出勃勃生机活力。

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 独具特色的基层行品牌

“除了给钱,你们务必要给老人勤打电话,要力所能及地多回家看望老人。另外,还要多关心小弟,帮他分担一些压力。”庆阳市镇原县法院李聪聪法官反复叮嘱道。

“法官,你要给我做主,让另外几个儿子也给我养老。”老太太不停地述说着。2024年夏初,鲐背之年的王老太不慎摔伤,导致视觉神经附近的血管淤堵,双目失明。养病期间,其他几个儿子鲜少过问,这让王老太很是不满,便一纸诉状,把除了小儿子之外的六个子女诉至镇原县法院,要求他们支付自己的赡养费。

镇原县法院认为赡养纠纷类案件,不是单纯的赡养问题,可能还有复杂的家庭纠葛。判决可能会使父母与子女之间误会进一步加深,难以实质性做到案结事了,甚至可能会激化矛盾,调解才是更符合双方当事人实际期待的方式。调解现场,李法官以消除当事人心结为突破口,耐心阐明案件的法律关系,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让几个儿女充分认识到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了赡养老人,也要满足老人的亲情陪伴需要,给晚辈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在中国司法历史长河中,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我国司法建设的里程碑,被国际誉为“东方审判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特点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于形式;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廉洁公正。

目前,庆阳中院已在8个基层法院设立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巡回审判点”,常态化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邀请人大代表等现场旁听,把“基层行”活动搬进庭审现场,以零距离感知,面对面释法,让法官成为普法者,将法庭变为“基层行”活动的课堂,打造独具特色的“基层行”活动品牌。

红色法治文化演出创新基层行形式

“表演遗嘱公证的情景剧,我很喜欢,也很有收获。”“在家门口看节目学习法律知识,这种普法形式也太接地气了。”兰州市西固区司法局等部门举办的法治文艺演出,让在场群众纷纷点赞。西固区司法局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基层作为推进“八五”普法工作的主阵地,及时了解分析群众法治需求,将法治宣传搬到田间地头、厂房车间、街头巷尾、城市广场、公交站台等生活现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模式精准投送法治内容,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中弘扬法治精神。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中国的航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擘画壮阔法治图景,它是‘中国之治’的圭臬,是为民初心的宣示,是奉法强国的指南,它让法治信仰牢固树立,让法治力量磅礴汇聚,为千秋伟业固本夯基,为万世太平谋篇布局……”伴随着悠扬的旋律,表演者深情朗诵《同在法治中国蓝天下》。歌舞《中国龙》、课本剧《闪闪的红星》等营造了浓浓的红色法治文化氛围;音乐舞蹈快板《咱为西固法律援助工作来点赞》、原创三句半《说说咱公证》、诗朗诵《公正为民铸法魂》等让现场观众感受到基层法治建设焕发出的新鲜活力。节目内容既有法治故事的生动演绎,又有法律知识的广而告之,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法治的公平、正义和温情。在活动现场,民法典、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禁毒宣传、国家安全、反邪教、反电信网络诈骗等法治宣传点前人头攒动,执业律师为群众讲解法律法规条文,专业公证员为群众答疑解惑,普法志愿者们为群众派发各种宣传资料,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参与。

播一粒法治种子,育一方法治心田。甘肃积极组织普法志愿者采取情景剧、小品、红歌连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基层行”活动,让红色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文/高瀚伟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2024年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