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

《中国法治》刊登谢又生署名文章:赓续红色血脉 创新法治实践 努力谱写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甘肃篇章

发表于:2024-07-17 16:47:12

赓续红色血脉 创新法治实践

努力谱写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甘肃篇章

谢又生

中共甘肃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甘肃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省区之一,特别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落脚点、出发点、硕果仅存)的重要地位,推行的“十大政策”“豆选法”“三三制”等民主政治制度,诞生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及调判结合的做法,对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以及孕育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资源。202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将甘肃南梁列为全国用好红色法治资源四个重点地区之一,更加坚定了甘肃推动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动扛起挖掘甘肃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法治文化的政治责任,推动红色法治文化融入地方立法、行政执法、公正司法和守法普法全过程,以多元举措推动甘肃红色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以南梁为牵引、省内红色文化富集地为重点、辐射全省的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布局,为绽放红色法治文化时代新韵、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成就贡献了甘肃力量。

一、高擎思想旗帜,强化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政治自觉

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和智慧结晶,内含丰富珍贵的红色法治基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红色传统、真理力量。传承发展红色法治文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

搭建专门网站促宣传。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开通依法治省专网——法治甘肃网,开设“新时代‘枫桥经验’甘肃实践”“陇原‘八五’普法中期成果巡礼”“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等10余个专题,刊发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动态4.6万余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感悟真理力量,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开设专题栏目促转化。全面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深入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在《甘肃日报》开设“思想引领 法治护航——习近平法治思想陇原实践”专栏,邀请高校法学专家、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党政主要负责人、县(市、区)党委书记学习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交流实践经验,刊发署名文章87篇,刊发庆阳市、陇东学院、华池县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经验做法供全省借鉴学习,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红色沃土,沁润人民心田。

打造电视栏目促覆盖。在甘肃卫视打造《法治伴你行》电视栏目,制作《追寻红色法治的足迹》特别节目,全年播出230余期,有效触达网络用户超1600万人次,2023年全年收视人口 5680万人次,互联网美誉度77.73%、媒体曝光度42.79%,均位列省级卫视同类在播节目榜首,节目融合传播指数居全国省级卫视法治类节目第三,稳居省级上星频道晚间黄金档法治节目融合传播影响力指数TOP4,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红色法治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成立专业基地促延伸。壮大专业力量,在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政法大学、陇东学院建立“甘肃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壮大高校法学学科优势,整合法学优质师资力量,积极牵头推动成立红色法治文化研究会,建立全省红色法治文化实务界和理论研究界人员组成的研究、交流、共享、应用平台,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和红色法治文化挖掘研究。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培训,对1785名省管领导干部进行高质量集中轮训,示范带动省、市、县三级举办专题培训180余期,培训1.3万余人次,推动政法干部全员轮训,利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平台培训法治人才46万余人,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全面覆盖,增强红色法治文化建设支撑和保障。

二、强化法治引领,找准红色法治文化甘肃实践路径

甘肃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聚焦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统筹推进红色法治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不断赋予红色法治文化新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加强红色法治文化建设立法。将红色法治文化列为省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重点方向,把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和运用的内容、理念多维度、多层次融入立法项目,出台《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支持庆阳、陇南等红色法治资源丰富地区开展专门立法。同时,司法部在南梁召开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立法工作调研座谈会,听取加强红色资源保护立法意见建议,丰富以良法保稳定促发展的生动甘肃实践,为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树立了立法典范和样本。坚持从严审核红色法治文化政策措施,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规则》,将有利于传承运用红色法治文化作为法制审核重点内容,高质量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等20余件规划、政策合法性审核,确保全省红色法治文化规划、政策有效衔接、合法合规。

规范红色法治文化建设执法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涉及红色法治文化资源的行政处罚职能,建立由宣传、党史研究、档案、文旅、自然资源、教育、文物等部门单位组成的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出台《甘肃省文物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参照执行标准》,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统筹配置执法资源,推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文物保护队伍,由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干事、派出所所长担任红色法治文化文物监管员,织密红色法治文化文物保护网。从严打击红色法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紧盯涉案文物、前科人员、重点部位等关键要素,实现全链条打击、一体化防治,严打文物犯罪,破案、追缴、抓获犯罪嫌疑人等主要成果持续位居全国前三位。

加强红色法治文化司法保障。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运用作为法治甘肃建设重点任务,推动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司法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主动担当、履职尽责。法院系统传承、学习和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内在精神,运用“苹果法庭”“窑洞法庭”“马背法庭”等广泛开展巡回审判,就地便民利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守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加强红色法治文物领域检察监督,印发《甘肃省人民检察院 甘肃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全省文物领域检察监督工作的通知》,综合运用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方式,重点监督纠治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先后依法办理了华池县闫洼子会议旧址行政公益诉讼案、永昌县红西路军多处战斗遗址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等一大批案件,为红色法治文化传承运用保驾护航。

加强红色法治文化宣传运用。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作为法治甘肃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八五”普法规划、法治文旅建设规划等重点内容,制定《甘肃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实施全省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五大工程”,促进红色法治文化建设与守法普法工作互促互融。将红色故事、法治故事融入普法和基层依法治理全过程,开展“法律十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民主法治示范创建、特色法治乡村建设“四大工程”,深化“1+N”行动,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6个,打造特色法治乡村77个,发挥“法律明白人”在矛盾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案释法、现身说法,以红色精神凝聚人心,助力基层“三治”融合,让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红色法治文化甘肃特色品牌

甘肃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红色法治文化活动、作品创作和阵地建设,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红色法治故事传递到千家万户,让“红色力量”入脑入心。

红色法治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深度挖掘敦煌经书、甘肃简牍等文物文献、历史遗迹中的法治元素,用活用好漫画、书画、戏曲、歌舞、快板、剪纸等艺术形式,打造“红色法治+非遗”“红色故事+ 传统文化”等传播品牌,征集创作法治动漫、微视频5000余部,评选省级获奖作品76部,11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在热闹红火中促进全民参与,甘肃省作为西北唯一省份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发挥社会力量,组建省市县“八五”普法讲师团2869名、普法志愿队伍37227人,在普法中讲好红色法治故事、红色革命故事,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百场法治大宣讲”“法治文化基层行”“双百”等普法活动5.87万场次,覆盖1000余万群众,促进红色法治文化浸润民心。

红色法治文化阵地惠民便民。大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庆阳南梁、陇南两当、兰州“八办”等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整合南梁革命纪念馆、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刘巧儿旧居、抗大七分校旧址和军民大生产基地旧址等红色遗址资源,建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被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大力推动腊子口、会宁、哈达铺、高台、两当等红色法治文化基地建设,依托列宁小学旧址打造首个司法部命名的“全国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示范带动14个市州和县(市、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覆盖。创建甘肃省法治文旅数字体验馆等省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30个,建成法治公园、广场、长廊3.5万余个,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阵地全覆盖,法治文化阵地成为红色法治文化传播展示的“甘肃窗口”。

红色法治文化品牌破层出圈。依托“刘巧儿婚姻案”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阵地,建设“巧儿说法”普法课堂,打造法律宣传、政策解读、群众说事的集散地,建成主动创安、主动创稳“桥头堡”,打响“巧儿说法”法治品牌。搭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矩阵传播红色法治文化,在“甘肃丝路法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巧儿说法”以案释法专栏,各地报纸、电视等媒体刊播“巧儿说法”案例2000多期,组建“巧儿说法”律师服务团队,解答群众咨询5.6万余人次。“甘肃普法”长期位列长安网司法榜“优质司法一点号”前十,“甘肃丝路法雨”法治号长期位列入驻用户潜力榜、活跃榜、积分榜前二十,利用农村电影院线宣传红色法治文化、展播红色法治故事覆盖900万余人次,使红色法治文化接地气、传得开。

四、突出融合贯通,促进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甘肃省勇做红色法治文化传承者、践行者、推动者,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性红色法治文化集群,走出了红色法治文化融合发展之路。

做深课题研究。开展年度法治甘肃省级课题研究,将红色法治文化和革命根据地法制史研究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重点课题研究,《红色法治文化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渊源传承——以南梁红色法治文化为例》研究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梁红色法治文化的特点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南梁探源》等4篇研究成果在《法治日报》《中国法治》刊发。推动高校开展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多项课题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家级、省级重点刊物发表。加强红色法治文化交流研讨,最高人民法院等先后在甘肃举办南梁精神研讨会、“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研讨会等研究交流活动,全省举办首届法治文化论坛,凝聚学术共识,激发红色法治文化实践动能。

做优文旅融合。甘肃省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29处,革命纪念馆73个,可移动革命文物14241件(套),纳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县区占比75%。甘肃省利用红色遗址遗迹数量众多、覆盖面广这一优势,运用3D演示、VR体验等新技术手段,用足用活史志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甘肃境内的红色故事、革命事迹,建立全省红色法治文化资源名录,赓续红色血脉。突出“法”“景”互融互促,促进红色法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甘肃历史文化相融合,建成甘肃简牍博物馆,从秦代至魏晋时期的近4万枚简牍,生动展现了法治文化与中华智慧。同时,将南梁革命纪念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73个红色革命纪念场馆、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红色陇原行”7大主题3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全国百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各地游客和广大干部群众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法治基因的首选地。

做实督促指导。出台《甘肃省法治建设考评工作办法》和《甘肃省法治建设平时考评工作办法》,创新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评价、履职评议、督责问效、典型案例发布四项制度,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和运用列为宣传、文旅、政法、文物等部门的重点考核事项,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展融入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宣传教育等法治甘肃建设工作,在全省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和“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实地督察中,将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和运用情况作为重点督察内容,全面压紧靠实各级党委法治文化建设政治责任。指导红色法治文化资源集中的地区将传承运用工作列入本地改革事项,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和党政督考一体化平台,增强各级各部门红色法治文化传承保护运用整体合力。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不论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都迫切需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新征程上,甘肃省将秉持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理念,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落实司法部和甘肃省政府签订的全国首个《关于加强红色法治资源保护运用推进甘肃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备忘录》为契机,在红色法治文化建设上勇担当、立潮头、善作为,建设一批红色法治文化发展集群,推出一批具有中国气派、甘风陇韵的红色法治文化精品力作。深化数智赋能,促进共建共享,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努力将甘肃省打造成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示范地、红色法治文化发展新高地、红色法治文化创新先行地,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来源:《中国法治》杂志2024年第7期


Copyright©2015-2024 甘肃省法学会版权所有